修心养性,不断提高心灵境界,扩阔心怀 ——2015盘古文化金秋高级培训班(节选之二)

演讲者:区文伟

 
• 上午,重点讲了我们做人必须学会修养自己的心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不断提高,使自己用高尚的品德面对任何人、任何事,这就会获得最好的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当一个人的品德进入很高的境界时,他的心怀会更宽阔,于是认识宇宙人生种种事理就更加丰富,智慧、能力提高就更快了;于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很快找到更好的方法,甚至最好的方法,做事效率和成功率就会提高很多。
 

• 这个世界种种事物早已存在着,等待每一个人想办法去认识它的存在。如果保持着很高的心灵状态的人,随时保持着平静、宽容、愉悦的心,就会很容易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分析总结所面对的一切问题、一切的存在,从而准确地把握它。于是会少走很多弯路,少作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但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达不到这样的高度,即使是很简单的事,也会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因为心灵不够平静,未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及时提出来使用。

所以,为什么我反复提倡要学会平静、学会宽容?这是让你迅速进入高境界、高修养的捷径!但是很可惜,许多人习惯于自己已有的经验而不愿意随时随地超越自己已有的习惯观念。当然,还有一些人十分自以为是,把自己的心怀,以及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经历摆得过高,于是在与人交往中这种缺陷经常表露出来。尤其是今天的中国人,因为从小缺失古文化提高修养的教育,到学校读书后就被老师引导到认为课本的知识才是唯一对的。其实,课本的知识大多数是缺失道德修养的,甚至有些事违反道德修养的,比如,提倡极度利己主义,不就是缺失道德修养了吗。现在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认为找到有名的学校就能学到很多知识,将来找工作就容易,赚钱又多。这种观点就隐含了缺失道德修养,是主张人为了实现自己多挣钱的追求。人们的思想绕着这个内容转,怎么可能把提高道德品质放在第一位呢!

记得在北卡罗来纳州讲学时,保罗就问过我:“如果你写教材,你会怎么写?”我说:很简单,我写的教材肯定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为先。比如在小学的教材中告诉小朋友:当你一早起床,从睁开眼时开始,就要将心中善良美好的方面表现出来。见到妈妈,就很开心地对妈妈说:“妈咪早晨!”然后把这愉悦的心境保持一整天,无论见到什么人都是同样的心态。这就是懂得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美好了。

然后教他们认识世界。告诉他们现代的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种种事物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所有的科学技术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完善的一面。比如研究药物的人,只是着重于研究该种药能医好什么病,但并不会以同样的力量研究这种药会对人产生什么副作用。所以,现实世界很多药是在使用很多年后才发现其副作用,我们人类走了很多弯路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研究药物的人只偏重于满足自己的名利需要,只偏重于尽快把研究成果化作金钱,这就是他们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希望你们吸取教训。

如果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孩子的品德修养就高了。我们人类缺乏了这些从小要接受的高修养的道德教育,很容易陷入只为自己利益着想的思维里,也很容易陷入自以为知、自以为是之中,人为地为自己制造很多痛苦、苦恼。
 

• 佛家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经历了很多年苦苦的修行之后,终于感悟到做人最重要的道理。他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痛苦是来自于这个人自己的无知与心中贪婪的欲望。释迦牟尼出家就是因为他看到很多人承受饥饿、承受病痛折磨的痛苦,他希望出家修行找到为人解决这些痛苦的方法。但他发现依然没办法真正解决人们的痛苦,于是他继续静静地冥想、修行。最终他想到了,人的苦难来自于无知和贪婪的欲望;而人最难解决的痛苦是面对死亡!

先不要说我们自己最终要面对死亡的事实,不少人对于自己的亲人、熟人的死亡已经觉得是很难承受的痛苦。所以释迦牟尼真正感悟到要真正解决人的痛苦,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就是帮助人超越生死,明白生死的原因,从而以乐观的、宽容的、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释迦牟尼很细致地提出了他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他认为宇宙最原始的阶段是空无一物的,没有任何成形的物体。但是这种空无一物的宇宙状态是会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不断变化就会创造出人和佛这样的生存状态。而每一个人、每一个佛的生存状态都不是一辈子的,它会不断转化,所以,生命就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每一个人在生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修行去理解这种最高的做人境界。人生承受种种苦难其实都是为了磨炼人的心,让人的心认识到那么高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的心真的有这么高的境界,就能面对任何苦难,就能用宽容博大的心怀面对。比如当有病时,首先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修心,使自己的心境平静,对人的态度友好。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心境,身上能量的消耗就减少了。其实,这样做是非常好的提高身体素质、战胜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接着采取一定运动的方法,当然更好的运动是练气功,吸收能量;还参加一些娱乐,使自己的心境更加舒畅;又可以服用适当的物质和药物。总之,无论选用什么方法,心境都保持平静、宽容,就可以收获最好的效果。
 

• 做人最重要的是随时保持谦卑(谦恭)的心,不要以为自己真的达到很高的境界,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比如,很简单的道理,现在的他浩湖在太阳的照射下更蓝、更绿了,是不是比早上更美呀?如何形容他浩湖的美?记得几年前我带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来这里,大家见到他浩湖都说:“哗!靓!”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形容词来形容了。多可悲!我是怎么形容的呢:“绿绿的、蓝蓝的,闪烁着神秘的光彩啊,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迷人的蓝天下。”你们看他浩湖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赞美大自然都要懂得赞,用词要准确,感情要很丰富,这都同样关乎一个人内在心灵的修养和文化修养。所以,中国古人总结出,人的道德高了,他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天、对地、对人、对物,所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样。

五千年前,黄帝表现出非常高尚的道德,他以这种高尚的道德真诚地对待苍天大地,结果上苍让凤凰叼了一本书给他,让一匹龙马从水里冒出送了一幅图给他。中国古人说,如果皇帝和臣民用高尚的道德面对苍天大地时,苍天大地就出现“祥瑞”。当农民用高尚的品德去耕作,爱护大自然、敬重庄稼时,稻谷生长就好,结的穗就多,甚至一杆结双穗,最多时出现一杆结六穗。而当一个人用高尚的品德待人时,必然能化解仇恨、怨恨。

中国古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皇帝叫舜,他出生于平民家庭。很不幸,在他小时候母亲已经逝去,父亲是个盲人,续弦后再生了一个儿子。舜的父亲脾气很不好,还完全听从后妻与小儿子的话,三个人虐待舜,甚至想杀死舜。虽然舜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但他坚持以高尚的品德要求自己,极尽孝顺与温和待家人,最终感化了家人放弃了杀他的念头,接受舜的关怀。其实舜是担负起赡养家庭的责任的。对邻居,舜也是友善对待,从不争执,还不断让利。所以,与他一起耕作的农民互相谦让地界,与他一起去捕鱼的人互相帮助,当他制造陶器时,邻居们向他学习不出次品。舜无论搬家到哪里,一年之内,那里就会变成村落,两年之后就会变成小镇,三年之后就会变成颇具规模的城市。人们被他高尚的品德感化,愿意学习他,大家都以高尚的品德彼此尊重、关心相待,后来舜终于被推举为皇帝。

所以,一个人如果以高尚的品德对任何事,都会有好回报的。关键是他的品德是否达到高尚。老子说过,当一个人的品德达到高尚时,在战场上,敌人举起刀也不会斩下来;面对毒蛇、猛兽时,它们同样不会伤害他,因为它们感受到那个人的高尚品德、高尚的善良和爱,它们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你们想想,当你感受到对方对你很关怀、很温暖、很亲切时,你会不会一巴掌打过去呢?高修养、高品德就是会有这么好的效果的。

如何进入高修养、高品德的境界呢?那就应该要求自己从平常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包括讲话、对大自然的赞美。

我发觉许多中国人对人对物的赞美都很吝啬,问他好不好时,回答多是:“几啦。”“几好。”这个“几”字,用这种口吻讲话,是把自己摆在了很高的位置。可能讲这种话的人不知道自己表达出来的负面含义,因为他缺乏这样的修养。

人啊,无论任何时候,努力学习就可以进步更快。
 

• 还有人提到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一个那么低俗、功利的世界里,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心灵?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如何超越世俗?我觉得首先要学会超越自己的心灵,不要以世俗的心去看世俗,用高于世俗的观念去看世俗。含义就是别人斤斤计较、讲功利,自己不去计较、不讲,自己能这样做了就已经超越了,心灵提高了。同时,面对人家斤斤计较、讲功利时,自己不要生气,要明白自己生气、恨,是帮助不了别人的。应该学会用比较宽容的心,不要把自己的情感卷入去(有时朋友们谈起来,自己跟着一起生气就不好了)。所以,要学会用比较平静的心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代入角色。
 

• 现在继续昨天讲的爱的内容。

爱是感情的一种高度表现,而且爱是分了很多个层次的。愿意观察大自然、观察种种事物的人都会感知到爱不仅仅存在于人类。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我体会现实世界中天地万物的爱。

我们望望外面,会看到天、看到地,如果你静静地看、静静地思索,在心境越来越平静时,可能你的心会越来越愉悦,会慢慢感受到我们人类所能看到的物体无不包容在天的范围之内。所以,中国古人说:天无私,它可以衍生万物、容纳万物。

天无私就体现出天的爱是高尚的爱,它为它所造的物体创造了生命,创造了活动的空间,而从来不需要它所创造的一切(包括人和万物)半点的回报。这种爱多么伟大!

通常,人们为何对母亲的爱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呢?因为很多母亲对待自己幼年的子女基本上都是无私的,她尽心尽力地喂养、呵护,而那时的子女年纪小,所以一般母亲都不冀求回报。这种不求回报的爱就具有无私的成份,就显得比较伟大了。当子女长大了就感到这种无私的母爱很温暖。但是,如果有母亲对子女不具备这种无私的爱,孩子生了出来就虐待他、打骂他,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对他母亲产生爱。这种现象在这个世界也有存在。

 

本讲课各节选链接:

© 2021 盘古文化国际研究所
网站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