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的古文化是这个人类历史中最完整、最丰富、最文明的文化体系吗?如果是,如何具体体现呢?

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孔子曾为其孙子能用雅言吟诵诗文而高兴,然而,雅言到底是什么语言呢?有什么特色呢?

何谓“天道”?

“神”的最重要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理解古人信“神”的言行?是否用现代人简单的一句“封建迷信”就可以解释得清楚呢?

古人是如何理解和贯彻“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呢?

请看以下精选文段为你解答以上问题:[节选自区文伟的文集《浅谈文化》第二部第二章“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第20——22页。]

以顺应天道为根基

中国的古文化,可能是这个人类历史中最完整、最丰富、最文明的文化体系。

说其完整,是因为文化的两大元素——文字(符号)和语言(声音)彼此紧密相连,相得益彰。文字的含义可用声音来恰当地表达,声音的含义又可用文字来准确记载。

中国的文字——方块文字和语言——雅言,是一些人通过长期细心地感悟“天道”而创立的。二者同时出现于黄帝时期。因此,有人把中国古代的文明源起定于黄帝时代,是以后人都爱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是:形神兼备、望文生义、触类旁通。有不少文字,见其形已可知其义,大部份文字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分类,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种特定的事物,无论放到哪里,都使人一望而知。这种奇妙的特点,可能是全世界那么庞杂的文化种类中,唯一独具的!

中国的语言——雅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声调丰富(有九个声调)、音韵悠扬,抑扬顿挫、宛转流畅,心启口动、和于阴阳。因此,最能贴切地表达人内在的丰富情感和多姿多彩的意境。若运用得当,还可怡情养性、调心调身。

中国的文字和语言配合运用时,大多数的文字都是一字一意一音的,也有一字多音,亦有同音不同义的,还有在特殊的组合时可按平仄的需要而变音的……可说是丰富多彩、妙不可言。当然,使用得恰当与否及水平高低, 那就要看使用者的文化修养程度了。古时主张以精炼、准确、言简意深为优。

何谓“天道”?

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天道”不仅包含了现代人所认识的种种事物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更包括了创造种种自然规律的“天意”。“天意”是指上天的旨意,即宇宙的理性力量,引申为神灵。也可以说,“天道”、“天意”、“神”的实质含义是一致的。

诚然,这个人类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古文化,都是以信奉神灵(或称为崇尚自然)为基础的。所以,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或宗教传说。

但中国古人对“神”的理解与描画,更为丰富、完善,也更有指导人如何与大自然相容、相安、共生共荣的实际生存意义。

在中国古文化里,“神”最重要的含义是“超常”。

意思是说,在宇宙里有一种远远超越了人类能力的无形的伟大的力量。是这种力量创造了万事万物,又暗暗地操纵着、引导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力量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体现在种种事物事理之中。

把这种力量人格化、形象化,就成为了像人那样有形有体、有模有样的“神”了。

中国古人把开天辟地、创造万物的伟大力量称之为“盘古”,把具体负责某一项事物的力量,称为某个“神”,如“风神”、“雷神”、“山神”、“水神”等。

中国古人认为“神”具有大善大爱的最高尚最伟大的品德,所以才会创造人类和创造万事万物。而且,“神”主张人类也要学会具有至善至爱的高尚品德,才能与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相容相安、共生共荣。这就是中国古人所崇尚的“天道”之核心内容。

故此,中国古代的君王每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祭天祭地。虔诚地向神灵汇报工作,认真地检察自己的不足,请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一般平民百姓,每年最重要的事情也是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祭祀的内容与目的也是大同小异的。

人们不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必然会先虔诚地祭祀相应的神灵。如打猎前先祭祀山神、捕鱼前先祭祀水神等。

古人的这种信神、祭神的行为,绝不是现代人简单的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解释得清楚的!

他们信神、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坚定自己的善与爱的信念、培育自己的“忠、孝、仁、义、信”的品德,从而要求自己顺应着“天道”的指引,去实施利己、利人、利物的生存行为与生活行为。这些行为是可敬可佩的!

例如:他们是如何理解与贯彻“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呢?中国古人约定春季不捕鱼打猎,不砍伐林木;野草枯黄了,但昆虫未蛰伏,也不会烧作肥料;打猎时不能四面埋伏,必须留一条生路让动物逃跑,若见到动物从这条道路逃跑,就不追杀;还有,不捕杀怀孕之动物,不掏鸟蛋等等。

这种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文明的行为,现代很多人都远远做不到。但在中国的上古时代,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约定俗成的自觉行为。这就是中国上古时代所倡导的顺应“天道”的文化日夕熏陶的结果。

中国古人之圣贤者,对“天道”(神明)的信奉,已达到至诚的境界。

立即购买

以上文段节选自《浅谈文化》第二部第二章“简明扼要地认识中国古文化的精华”,第20-22页。文章继续解释应该如何理解“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等其他精彩的内容。请阅读《浅谈文化》全书了解作者精辟的全面论述。

© 2021 盘古文化国际研究所
网站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