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讲了什么
——读《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后感

文/ 唯 雅

如果我问你,你知道《晏子使楚》讲了什么吗?你可能会认为我多此一问。因为这是一个耳熟能详、路人皆知的经典故事。只要刚读完5年级语文课程的小学生就能侃侃而谈地回答这个问题:春秋末期,齐景公派遣晏子出使楚国修好结盟。高傲的楚灵王为显楚国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彰显了晏子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和思维缜密、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

另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则成为了千古名句,即使不知道《晏子使楚》的人也可顺手拈来,文绉绉地引用一番。

然而,在我拜读了区文伟老师的《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之后,我认识到以上的理解都只是肤浅片面的理解,并且带了很浓烈的以现代人之心度古人之腹的味道。下面请欣赏《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全文 [选自区文伟的文集《浅谈文化》第四部第一章,第180——181页。]:

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

学习古文与学习任何知识一样,都必须以平静的心境、宽阔的情怀来认真学习、细细思量,才能理解得比较贴切和深刻,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由于古文具有文字精炼、内涵丰富之特点,更应提倡平静与认真的学习态度。

这是我学习古文最重要的一点体会。

古人的教育,从小就着重于心灵修养的教育。

四书五经第一篇《大学》篇就已充分体现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但是现代的教育,却可让人活到几十岁了,还不知道心灵修养为何物!故此,贪婪、狭隘、懒惰、自大、特别是逞强好胜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欲过烈等等人性丑恶之弊端泛滥成灾,怎能让家庭与社会获得安宁呢。

我曾经看了不少古文之今人译作,也细心地欣赏了我的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感受到时代烙印之深,真不知该用什么词语来表述。有时,真的只能在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就以《晏子使楚》为例。

该文对人物的描写、对国情、民风、道德修养的勾画,都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的!

我们既要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理解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内涵。

就以表层含义来说,我认为此文并没有把楚王当作反面人物来鞭挞,而是把他人性的两面都如实地展现出来而已。且对其知错即改的表现,还是持赞颂之意的。

从深层的含义来看,当时楚国的民风是很淳朴的,也可以说道德底线是很高的。国君与臣民都把“坐盗”作为“国耻”,故此,才想以此来羞辱齐人,羞辱晏子。只是那种无中生有的诬陷被睿智的晏子巧妙地戳穿,而反取其辱了。

该文并不是片面地彰显人物之间的争斗胜负,而是着意表现道义之高低,颂扬德之力量。当然,必须彼此都崇尚同样的道德标准,才有理可言!

一点体会,供参考。

还望同学们常常重温我在几年前提出的三句话:“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

好一句“必须彼此都崇尚同样的道德标准,才有理可言!” 这回答了我从小第一次阅读《晏子使楚》就一直怀有的几点疑问。常言道: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广东话更有一句极为庸俗却更一针见血的话:好佬怕烂佬,烂佬怕泼妇!尽管晏子的回答非常睿智、甚为有理,可是如果楚王是常言道中的不讲理的兵、是烂佬、是泼妇,他能够被晏子折服而承认错误吗?还有,当时的社会,“坐盗”已经是“国耻”了,可以用来羞辱来使了。在当今社会,可以这样用吗?在这个假冒伪劣商品横行,老虎苍蝇打不完的世道里,如果你真的如古人般认为”坐盗“是”国耻“,可能还会被其他人笑你理想主义呢!

拜读了《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后,我才明确地认识到学习古文原来也蕴含着如此深刻而实在的做人道理——“学习古文与学习任何知识一样,都必须以平静的心境、宽阔的情怀来认真学习、细细思量,才能理解得比较贴切和深刻,从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我才如梦初醒地了解到原来对一篇古文的理解亦反映着读者的心灵素质。如果没有区老师的明示,真的不知道此文可从“国情、民风、道德修养”角度去理解,更不知“该文并不是片面地彰显人物之间的争斗胜负,而是着意表现道义之高低,颂扬德之力量”。感谢区老师的提醒“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谈谈学古文的一点体会》一文使我稍窥一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蕴,略知一些做人应该具有的品格,定当谨记老师的教导,“知浅薄而能丰厚,识感恩而能猛进,真奉献才有真收获!”

我诚意推荐你阅读《区文伟文集——浅谈文化》全书!

© 2021 盘古文化国际研究所
网站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