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数学题的启示

韩志红撰

近日和女儿一起学习数学,遇到一题:一人以1小时5千米的步行速度,走了15分钟,问走了多少距离?女儿列出了分步计算算式:5÷60=0.083(3循环),再用0.08*15=1.20千米。以下是我俩的对话及学习过程:

女儿:算出来了。

妈妈:不行哦。你只算出了近似值,并没有算出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

女儿:因为是无限循环小数,所以我保留了两位小数计算,只能是这样的结果,没法算出准确值。

妈妈:如果是这样,那你只能如实地说,我未算出准确值,我只算出近似值。所以,你的计算结果不能用“=”,只能用“约等于号”。但是,你知道怎样能更接近于实际值吗?

女儿:小数保留的位数多一点。

妈妈:那你就可以多保留几位小数来计算。

【女儿将小数点保留到4位,又算了一遍。得到结果0.0833*15=1.2495千米。此时,妈妈希望女儿再多保留几位小数再作计算时,女儿有些怕麻烦了。】

妈妈:如果你是一个认真负责而又勤奋的人,当你知道小数点位数越多,计算结果就越逼近实际值时,就应该不怕麻烦,采用多保留几位小数的方法计算,使计算结果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值。

【此时,妈妈拿出《数学五千年》一书,和女儿一起阅读’割圆’的故事:3世纪中期,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发现用“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所以,刘徽就想:如果圆内接正十二边形,这个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不就要比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了吗?,也就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按照这样的思路,刘徽把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圆周率 为3.1415和 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这个结果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计算的最精确的数据。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并一直使用至今。】

【读完这个故事,女儿惊叹连连】

妈妈:刘徽和你碰到了相似的问题。因为按照刘徽的思路,无论他怎样做,也无法得到圆周长的实际数值。但是他非常勤奋,不怕麻烦,竟然算到了正3072边形,使他的计算结果越来越接近圆周长。你看,他计算的圆周率就比前人又进了一步。

妈妈:对于你的这道题目,研究新的计算方法,是可以算出准确值的。

【在妈妈的提示下,女儿又列了算式,通过约分的方式计算:5/60*15=1.25千米。终于算出准确值。】

感悟:

我俩在学习这道数学题的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数学科目本身的学习,学到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为我俩理解《浅谈文化》这一章书,落实区老师的殷殷寄语带来了启示。

  1. 文化是人类在不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
  2. 文化的作用:
    ——便于认识和记录人生和宇宙万事万物的形态与内涵。
    ——便于传达、交流情感和信息。
    ——便于更有效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及提升自我的素质。
    ——便于更高效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3. 从其起源及作用来说,文化实际上是一切科目的母体。换一句话说,任何科目都从文化衍生出来。所以,文化又可称为是一切知识的总和。
  4. 当然,对于读过《人生的道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理解的更多更深远。

© 2021 盘古文化国际研究所
网站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