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区文伟老师《浅谈文化》有感

文 / 陈之泉

我是一个较早接触盘古文化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是从上世纪的90年代初就有缘认识了区老师。在此之前,我有一种顽固的头痛病,从小时候一直到我46岁时(1993年),一年365天,大约有200多天要受此病痛的折磨,即左后脑的上方,每隔几十秒或几分钟就要跳痛一下,虽然尚能坚持工作,但总觉得不太舒服。每年夏天总有几天疼痛难忍,要请假休息才行。

自从学了区老师的盘古文化后,坚持修心养性,解除了我顽固的头痛病,大约有20年基本没有痛过了。在此期间我都在工作岗位上,且工作甚忙,但是修心养性的实践不仅给了我健康的体魄,更给了我克服各种困难的智慧和力量。我从老伴那里经常看到有关区老师的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我觉得要理解区老师倡导的盘古文化,就要注意运用盘古文化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支撑理论。学习理论的关键是要把“仁慈、善良、坦率、友爱”的精神学到手,要把“以仁慈善良为基本,以坦率友爱为胸怀,言之以理、待之以礼、动之以情、行之以果”作为核心内容,通过修身养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品德水平。

2015年7月中旬,我有幸看到了区文伟老师的新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浅谈文化》,题目不长,然而内容相当丰富,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浅谈见不浅;中国古文化的精华;信仰和修养的奥秘;记事·言志·寄情;雅言·吟诵·音乐与哲理;区文伟著作经典语句录。在这350多页的文字里,以“文化”为红线贯穿始终,而文化中又以“善”“爱”为核心,体现在所有章节里。在这内涵丰富的文字中,从古文到今文,从诗词到警句,无所不有。这部书稿,简直是文化的故乡,知识的海洋。从这些文字里,不难看出,区老师的中国历史与古今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我的知识有限,我没有更多的资本评论区老师的这篇著作,我只能在我所看过的一些章节的基础上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体会和感受。

汉字之功劳

区老师在《浅谈文化》的开始,就谈到古文化问题。他讲“中国的古文化,可能是这个人类历史中最完整、最丰富、最文明的文化体系。”我觉得这句话完全符合客观事实。世界上出现较早的几个古文明国家(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希腊),除中国的文化从原古时代传承至今外,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途都曾中断过。中国的古文化何以可以完整无缺地传承至今?我觉得关键的原因之一是汉字的创造及存在。

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区老师讲的很清楚了:“语言(声音)和文字(符号)是文化的两大支柱。”古时的语言,据区老师讲是以雅言为主。本人对雅言方面的知识几乎等于零,所以,在这方面就不发表什么意见了。在文字方面,我倒想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汉字,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片上刻画的陶文算起,至今已有六千多年历史了。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繁体)的发展过程都很清晰,到了楷书阶段,汉字的造型基本定型了。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的创造与存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由于汉字是以形象、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等形式创造出来的,故汉字中蕴涵着数千年中华文化丰富的信息和密码。这些密码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汉字的创造过程,汉字的造型和意义,汉字所组成的词汇、成语和警句。正因为汉字的存在和使用,才使中国的文化、历史完整无缺地延伸至今。没有汉字,也就没有诸如国学中的诗经、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大学、礼记、左传、中庸,还有古代、近代和现代很多优秀的诗、词、对联、散文等这么完整、生动的记载。中华文化的记载、传承和弘扬,其功劳应记在汉字的名下。

汉字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汉字所形成的书法。书法是传承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载体,它以世界独有形式,过去、现在和未来,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古文化(国学),在国际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区老师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传播了盘古文化。汉字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立了大功!中国人应热爱汉字,维护汉字的权威和发展史。

泛爱人与物

从区老师的新作《浅谈文化》中可体会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区老师对中国古文化的论述、对老子《道德经》的解读、对“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对“德”在人品修养中作用的肯定,等等,无不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对盘古功效的作用。区老师要求,要从脑海的深处树立起仁慈善良、坦率友爱的精神。我体会,仁慈,就是要有同情、爱护和帮助人的思想感情。善良,就是要纯洁正直、善解人意、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坦率,就是要直率、不隐瞒、心平气和、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过错。友爱,就是要与同事、朋友、国人亲近和睦,建立友好关系。总之,要做到:要以仁善之心行善他人,不以善小而不为。要以坦然直率之心态,泛爱他人与生物,不以贫、残、盲、弱而不关爱,不因非人(系指植被和动物)而砍伐和捕杀。

善待大自然

区老师在《浅谈文化》的论述中,将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他在“天道”小节中讲道“人如何与大自然相容、相安、共生共荣”;在“天地人和”小节中讲道“人与自然的关系,亦都需要相容才能稳定……人与物相容相和,首先要灵肉相容,即身体健康才行。”我理解区老师在这里讲的物,即是大自然、生态环境。如何对待生态环境,如何与大自然相容、相安、共生共荣,这是摆在当代人面前十分重要而尖锐的问题。

早在2300多年前的古人荀子在《天论》中就讲:“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其意思是:天体运行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它不是因为尧这位好皇帝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这位暴君的灭亡而灭亡,只要人们采用积极的措施(即顺应自然规律的法规政策)行使管理,就会有良好的结果,如果采取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放任态度,那最后是人类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食其苦果,没有好下场。这和区老师讲的“人与大自然相容、相安、共生共荣”是何等的吻合!古人几千年之前就警告我们了!当今的人类更应重视这一问题,不能以丧失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环境保护问题。我在2000年时写过一首词,反映了地球上人类用科技手段使其生存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其生态环境却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满 江 红

——千年之交的地球

小小星球,巡阳转、正时两千。

回首望、人间兴盛,举世灿烂:

千里言谈似耳边,日行万里非梦幻。

夜茫茫、小小亮光源,若日冉。

看今日,仙亦谏;人口滥,环境变。

望茫茫宇宙,大气变迁。

绿洲疮痍满山川,江河污染涉田间。

问苍天,此患何日了?世人盼。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输出了沉重的代价,何因?区老师讲:“人与物相容相和,首先要灵肉相容,即身体健康才行。”这里的灵是指人的思维能力。人类的思维能力健康与否,取决于你观察事物的态度,看你的思维方法是否建立在研究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脱离了客观规律,其思维就是不健康的。人的身体不健康是要生病的,人的思想(即思维方法)不健康,是要出问题的。这些问题包括政治错误、经济贪腐、盗窃行骗、无故杀生、生活出轨、环境无知,等等。健康的思维方法是要进行自我修炼的(这在下面再谈)。

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必须树立“天地人和”的思想。我们要知道:天,行云降雨滋润大地;地,坦荡无私滋养万物。没有天地就没有我们人类,我们不要辜负天地虚怀若谷、坦荡无私的一片好心啊!

树高尚品德

区老师在“德”这小节里,谈到一则令人感动的故事,即商汤王的故事。为了让大家能完整的了解其情况,我在这里引用一段区老师阐述这一故事的原话:

“商汤王在国家连续遭遇七年大旱后,心急如焚,求计于大臣。有些大臣说:“可能是上天震怒了,看来我们要用活人来祭天。”商汤王说“祭天求雨,目的是为了爱惜老百姓的生命。我怎能利用百姓的生命来祭天呢!”于是,商汤王决定以自己作为祭品向上天求雨。斋戒沐浴后,商汤王把自己打扮成祭品的模样,虔诚地向上天祭祀禀告:“……若是因我一人之罪而惹怒了上天,请降罪于我一人;若是万民有罪,也请只降罪于我一人吧!”上天被感动了,方圆九千里,连降三日大雨。结果,举国同沐天恩。”

商汤王的品德修养水平是何等高尚啊!他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远远胜于对他自身的关心和爱护。区老师高度评价了这些先贤圣人们的高尚品德。

这则故事启发我想到了另外一则故事:孔夫子和他的学生颜渊、季路饭后一同散步。孔夫子讲:“盍各言而志(你们年青人为什么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季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希望有车有马,有轻巧的皮衣,就是和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希望我们国家不要讨伐那些善良的民族和弱小的国家,不要把那些自己干不好不想干的事强加给别人干)。季路又曰:愿闻子之志(愿听老师您有什么见解?)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夫子讲:对老年人要安抚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安然的生存环境;对朋友要相互信任,以诚待人;对少年要关爱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故事感人之处在于这些圣人们考虑问题时,处处是先为他人着想。这正像老子所讲:“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即把自身放在众人的后面,为人处事要处处谦让;不首先为自己考虑,要谦虚、退让,将自己置身于度外,这样做,不仅帮助了他人,对自己也不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以上这两则故事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都有如此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念。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可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德”。区老师讲:“德,是指对人对物都有利无害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对于个人来说,那就是心灵善美的表现”。他又说:“人类漫长的历史早已证实了在人的先天本性里已存在着贪婪的欲望,所以在后天的经历中很容易受到金钱物质和名誉地位的诱惑,……不修德就不足以获得……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资格”。看来,一个人要树立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并随时能克服贪婪的欲望,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德”的修炼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高尚的”德”行是怎么得来的?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他人恩赐的,是要靠自己学习、修养、实践逐步获得的。

诸葛亮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同样,要在“德”方面取得收获,也要在“学”和“志”两个字上下功夫。列宁讲“学习、学习、再学习”!其文字重复三次,但其内涵确一层深似一层,他用如此紧迫的词语倡导人们要认真“学习”,持之一恒地学习才生。精学万代名著,自有超人伟业;博学古今知识,智、德必获丰收。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我们提倡的睿智人生的良好作风。

明朝王阳明讲:“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志向不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看来,要成为有高尚品德的人,必须立志、苦学才行。区文伟老师,没有上大学,然而他的知识、品德十分丰满和高尚,何因?他是在时光隧道里,珍惜时间资源、博览百家经典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区老师学习!

《大学》之内容

区老师在他的《浅谈文化》中多次提到《大学》这篇文章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他为何反复引用《大学》的核心内容?我理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太好了。区老师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修身”(或修炼或修德)问题,而《大学》这篇文章中的核心之核心,正是以“修身”为中心的。《大学》共1755个字,它是由孔子及其学生曾子、以及曾子的学生,三代学子共同努力完成的学术成果(用当今的话讲就是“论文”)。它之所以经数千年时间之考验不被人们所抛弃,就是因为它所论述的内容切合实际,符合中国的国情,更能激励人们向着太平世界的方向前进。《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文章最前面的16个字,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倡导人们要有高尚的品德;“亲民”(也做“新民”讲)是要求人们要做一个新型的国民,要善于弃旧图新(用当今的话讲就是善于改革,改掉旧的,迎来新的);“至善”就是要人们的精神世界达到人类最高境界】。“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意分别是:“格物”即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致知”即要求知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诚意”是要求诚心诚意待人;“正心”(心,实际上是指脑)要求人们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齐家”是要求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平天下”要使天下达到太平世界的水平。这里的“修身”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之核心。修身与前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连在一起理解,就是“独善其身。”“修身”与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边在一起理解,就是“兼济天下。”所以,《大学》这篇文章之内容,用最简练的一句话讲,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知识水平和经济能力还不太理想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修养好,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经济能力达到一定高度时,即二者都相当“富有”时,就要兼济天下,即要顾及和关心那些困难的地区和人们,要帮助他们提高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修身之手段

修身就是区老师讲的自我修炼(修德)。修炼什么?怎么修炼?这是我们最需要知道的东西。

修身,首先强化学习观念,要如饥似渴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学习是需要时间的,所以,首先要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毛主席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是刚体,不可拉长、不可借转、不可储存,只有自己分分秒秒地珍惜使用才不会浪费。

学什么?

学习和关心中央的指导思想,支持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班子的工作。习主席“踏石留痕搞改革,抓铁有印反腐败”的工作作风,“强国不靠救世主,全凭担当与自信”的主国理念,永远值得国人学习。中国人需要团结,一定要团结在中央的周围。

学习古文化。古文化这里面的经典知识、优秀人物、典型事例很多。古人不知今人事,今人需知古世情。毛泽东对古文研究得最深透,他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大量中国的实际问题。

学习道德知识。道德的核心问题是树立理想和信念,树立自己对人生的信念、热爱和建设祖国的信心,以便切实解决好精神支柱问题。

学习环保知识。环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之一。要学习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保护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世界的大环境需要地球村民每个人的努力和保护。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经常会不知不觉得违犯法规。

学习礼貌待人。“弟子规”在这方面有很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看看“弟子规”就会提升自己的礼貌行为。

学习健身知识。区老师发明的“盘古神功”就是健身的最好方法之一,要坚持练,持之以恒地练。

总之,学习是修身的主要手段和工具,要自信地拿起这个武器来!

以上是我学习区老师《浅谈文化》中部分章节的点滴体会。

【完稿于2015年7月19日】

© 2021 盘古文化国际研究所
网站申明